PE有哪些角色?PE的角色是什么?下面炒股大本营为您介绍PE的多面角色中亿财经网。
前天几去某电视台录有关PE的节目,策划方的本意是以“汇乐创投/德厚资本”的犯罪故事,告诫电视观众不要再上“PE骗子”的当。事先没有时间沟通,录制过程中主办方突然放出一张资料画面,标题赫然是“中国PE投资回报率”,内容列举了“上交所4.46倍”、“深圳创业板10.
海普瑞27.02+0.331.24%1倍”及“深圳中小板11.84倍”,平均值为10.6倍。
这画面一打出来,身为“专家”,顿觉有义务立刻指出,即使上述统计数字系从实打实可以落袋为安的可流通股价算出,其亦不能冠以“中国PE投资回报率”,充其量只能说是中国PE目前已上市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一家PE,奋力投资了10家企业,一家运气好的上了市,原始投资额升值10倍,如果其他9家企业上市未果,胜负未定,这样的业绩,充其量使这只基金收回了全部的成本,还谈不上什么收益。这样的数据如果不加解释地放给观众,在这熊市如晦的日子里,不知会有多少退休年纪的老股民又会奋不顾身地把已经折损了些许的养老金,交给他们所能接触到的“PE骗子”。这样一来——节目就达到了为坏人张本的反效果。
上述说明可以让观众从对“PE基金整体十倍超级回报”的羡慕嫉妒恨中略略释怀,但已成功上市单个项目平均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和所谓的国际水平相比较,仍然是高得惊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如果进一步了解到,很多投资人是在公司上市前一年或半年突击入股,短短两三年就实现数十倍的回报,这仍然是一个不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比如国际投行高盛投资于中小板企业海普瑞的案例,持股三年,回报近百倍。这样的故事频频见诸报端,在二级市场上无法使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老年股民难免不竞相飞蛾扑火,受骗上当。
未上市公司股权,在变成上市公司股票后,其价格会发生十倍乃至百倍的提升,能召来骗子,也能召来权力之手。潜伏着权力的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人纷纷以PE之名索取上市前股权,并协助公司上市以实现暴利,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都看得出,但无人可证明的秘密。监管机构近日因应此种现象所引发的民怨,要求IPO申请人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发行人各股东的情况向上追溯核查,甚至扩大到所有投资机构背后自然人最近五年的履历,试图从中找出权力腐败的蛛丝马迹并遏止之。
不能说监管机构的举措不得力,但可以明确地讲,这样的核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谓的“PE腐败”。原因在于,凡是权力可以自由裁量、上下其手并且不受追究的地方,腐败就会发生,这种腐败与PE无关。“PE腐败”这样的提法,本身就是权力泼向股权投资这种正常商业行为的一盆脏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电视节目中我们讨论的“PE骗子”,和被称为“PE腐败”的利益交换行为,之所以成为容易打动人心的故事、可以使人一夜暴富的局,其存身不在别处,正是在于我国现行的股票发行审批制度。由于发行审批制度的存在,使得一家企业能否上市,并不真正取决于市场是否接受,而是取决于监管机构让不让它发。只要是监管机构放行的项目,饥渴的市场往往会以畸高的价格、上百倍地超额认购。这种发行审批制度,使二级市场的股价维持在一个相对全球均值而言超高的水平,成为一条悬河,或者用近年来常用的说法,“一个堰塞湖”,并且呈现企业越小,悬得越高的态势。
二级市场股价堰塞湖的存在,使得未上市公司、创业者、投资者,均以企业上市为最高追求目标,而已经上市的公司,则无论如何不能让它退市。何故?无论企业有无业务,“上市之壳”本身就有价值。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壳价也水涨船高,近期甚至很难找到十亿以下的空壳。一家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业务,仅仅因为其股票处于上市交易状态,就值十亿以上,而同样一个经营亏损、业务停顿的未上市公司,则不值分文。这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就是发行审批制给社会造成的商业成本,这个成本是由全体股民承担的。
而所谓的“PE骗子”、“PE腐败”,都不过是社会上一些无德或有权的人,试图在二级市场股价堰塞湖的堤坝上,打一个属于自己的洞,装上一个小小的私人发电机,让巨大的落差势能给自己的人生充电、分享管制红利的现象罢了。问题是,除了有司严厉打击的骗子和非法行使的权力之手,还有大量的受到鼓励“原始股东和正规机构”,也在日复一日的新上市项目上,堂而皇之地吮吸着无懈可击的管制之蜜,而为这个市场真正提供资金的升斗小民,则不得不在堰塞湖之上的惊涛骇浪中一次一次接受着身家缩水的投资者教育。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必须指出,只有取消发行审批,使IPO市场供需接近平衡,才能消除骗子和腐败存在的土壤,并使资本市场价值回归,真正成为散户投资与大国崛起的双重基础。
更多PE角色知识请关注炒股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