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大本营小编为您介绍黑马公司的财务特征:
好公司就像健康的人,一个人是否健康,从表面就可以有初步的判断,但要真正了解其健康状况,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做全身体验,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年度报告就等于体检报告,企业经营是否正常、成长变化趋势,年报都可给出具体的答案,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大财务报表,可算是一年经营业绩的“成绩单”。
三大财务报表的数据,可得出许多财务指标,能直观反映经营业绩的方方面面,按不同属性可具体分为:(1)赢利状况,(2)成长性,(3)主营业务收入,(4)经营管理能力,(5)现金流,(6)负债状况,(7)资本状况。将其分列为七小类,相同属性的指标归为一类,其中,对企业影响大的指标,集中于后面《58重要的财务指标》,可算应该加以重视的财务指标之介绍。
没有哪家企业会有如此多的指标每一个都令人满意,如果有,真该怀疑是否财务造假,事实上好公司并无需每一个指标都很优秀,就像不同类型的运动员不需要身体每一项指标都达到最好,射击运动员腿不需要很长,短跑运动员视力不需要最佳,好公司财务上会有一些特征,只要满足了这些特征,其他财务指标只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对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一特征,该指标直接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决定公司的成长性,而这严重影响是否买入及其估值。这个指标最直接的意义是:投入一定数量的钱,一年的回报有多少;从根本上讲,所有财务指标都应围绕净资产收益率展开。杜邦财务分析法就在这个思路下产生,以其为核心再扮演其构成原因,不足之处是不能反映“营业外收入”,当然,这也许已经超出其“职能范围”了。
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二特征,李嘉诚能纵横驰骋商海60年,秘诀在于对财务杠杆风险的控制,该指标是企业经营稳健与否很重要的参考。作为价值投资者,追求的是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所以对“大跃进”心态的管理层很厌恶,可以说这是股权激励机制的弊端,有些企业激励机制太过急功近利,比如万科就有这方面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该指标无所谓高低好坏,要看行业平均水平,太低了过于保守成长性不足,牺牲好的赚钱机会,太高了会带来经营风险,可能以一种赌博的方式在增长,纵然成长性高也不值得投资,可以说其是所有财务指标里最考验管理艺术的指标。
评判“净资产收益率”就应该关注“资产负债率”及营业外收入;若高净资产收益率靠大量举债取得,那样意味就变了,通常此时“总资产收益率”会很低,换句话说不是企业资产盈利能力高,而是净资产的基数低了。还要需强调,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行业的平均水平,比如房地产行业50%~60%可算正常水平,航空业的资产负债率则更高。营业外收入指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外的部分,多数是一次性偶然所得,就算不是一次性的偶然所得,也并不受欢迎,该部分收入会误导“不明真相的投资者”。
“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是产品有竞争力的表现,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三特征,同时具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存货周转率”则更佳,好产品价格虚高,消费者不肯接受,那最终能赚得的利润也有限,只有在保证销量的基础上,毛利率才有意义。另外,往往高毛利率的行业“三项费用”都较高,因此提高企业效率就成为盈利的关键,只有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和财务效率的提高,才能有效提升净利润水平,张裕A(000869)是个不错的正面案例,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
在成长性方面,较同行高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四特征,两个指标与毛利率比较,能说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有时企业为了取得市场,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利润的追求是战略选择,故而毛利率下降有些情况是好事,从市场的角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更具参考意义,从经营业绩的角度净利润增长率才是结果,不过问题不能绝对的看,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充沛且恰当的自由现金流,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五特征,其是现代财务分析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人主张以自由现金流为核心对企业进行评估,其最大的好处是难以作假,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上当受骗,可见自由现金流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而言自由现金流越多越好,可应该有相对的度,太多可能是以前的应收账款,同资产负债率一样要具体看待。
企业有强大的债务理处能力,是好企业财务上的第六特征,在短期还款能力上,“流动比”与“速动比”均大于1比较理想,而且两个指标越接近越好,大且接近表明有强大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与此对应的收回欠款能力也很重要,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越小越好,账期越短越好,一般账期在3年或以上的,很大一部分将成为烂账,如果一家公司3年或以上的应收账款很多就应该小心了。
以上六点是好公司在财务上显著的特征,当然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应该用指标来决定投资,如果那样行得通,电脑便可以完成所有投资工作了。财务指标确实非常重要,可以认为是根本上的参考依据,但应该包含在整个的企业分析系统中,而不可以偏概全,要灵活运用才有意义。
阅读公司年报的重要性
价值投资者都明白年报的重要性,无论处于什么角度,起码对这点都是认同的,假设有人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不看年报,会令人无法想象,对上市公司不了解就无法进行价值投资。因此,不看年报或者看不懂年报的人,根本就不是价值投资者或是未真正入门,尽管他想成为价值投资者,但别说对价值投资的信仰,就是财务分析知识都还没及格,看不懂年报的人八成是因为财务知识欠缺。
有人认为年报不能全面地反映公司的情况,特别在时效性方面,这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虽然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年报的重要性,但从来没有说它是唯一的,除了年报外还有许多信息渠道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我们只是强调年报是最主要的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渠道,这样一来年报所不能反映的公司信息,可以在其他地方了解到,从而也就不妨碍它的价值了;从公司研究的需要出发,年报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其他各种信息可作为补充。
所有的渠道能了解到的信息还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跟公司管理层相比,投资者所能获得的信息相形要少得多,这样的说法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但我们认为,以年报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制度,如果严格按相关要求执行,对投资所应了解的信息是足够的。也就是说,要投资并不一定要对企业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虽然此话不像是价值投资者应该说的,但确实如此。
如果年报、半年报、季度报加信息披露感觉对这家公司不够了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放弃对这家公司的投资,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看不懂的企业”。当然,很多人都会阅读券商或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但本人是很少看研究报告,其实里面真正有用的信息很少,基本上就是从年报中摘出重点部分,然后在后面附上财务报表。有条件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到上市公司实地调研,机构是肯定会去的,不过这玩的成分比干实事的多,实地调研不是投资必要的,不过走一趟多少会有收获,对于参加股东大会倒是可以积极一些。
确定了上市公司年报的重要性后,接下来应该问年报中有什么内容?一般来说,年报披露应包含的内容基本相同,其格式也有统一的规定;根据我国现行的年报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年报由公司简介、业务数据摘要、股东情况介绍、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部分组成。读年报跟读书一样,不是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读的,而要看重点,那些不是很重要而且冗长的内容,粗略地看一看就可以了,把精力重点放在那些有用的信息上,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业务数据、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三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有更标准的制作规格,有很多财经网站都提供这种数据服务,那样分析起来也更方便、更一目了然。
业务数据摘要提供了上市公司报告期内的诸如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基本的经营数据;董事会报告向投资者陈述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等信息;财务报告则包括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会计报表等内容。这些信息将一家上市公司立体的呈现在投资者面前,接下来就凭分析能力对它进行诊断了,要注意年报中公司的业务情况,看在市场上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与对手的竞争情况,对未来的一些经营策略,就像站在这家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
比如分析腾讯公司时,我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未来TM的发展方向、网络游戏的市场开拓和公司在3G时代的处境、未来的潜在竞争对手、社交网站和微博对QQ的威胁;现在做到行业No.1,但要居安思危,假如到了3G普及的时候,手机号码做TM聊天工具是腾讯的一大威胁,所以腾讯做强做大QQ形象和内容黏性很重要。为什么大家选择QQ而不是MSN,除了简单直观的易用性,很大原因是在ID上的形象很活泼,一个女孩子的头像、签名、QQ空间等个性化信息让其形象非常独特且具有想象力,让男孩子看起来浮想联翩,而其他的聊天工具呢,冷冰冰的男的女的就一点颜色的差别。腾讯的机会在什么地方呢?搜索上一直想挑战百度,但苦于格局已定,很难撼动百度搜索一哥的地位,但在3G时代就不同了,手机搜索将是趋势,将来有一天它超过电脑搜索量是很有可能的事,在3G时代能把QQ用户黏性拓展到搜索业务上,这是搜索上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在手机搜索体验上先发制人,形成电脑搜索上百度,手机搜索上腾讯的使用习惯,当然反过来在分析百度时要想如何防患腾讯在3G时代这种“嵌入式搜索”的威胁。
在2008年5月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还是有人抛出这样的问题:“你2002年买中石油时只读了它的年报,大多数职业投资者都会做更多的研究,你为什么不做呢?你看年报时主要看什么?你怎么能看一份报告就做投资决定?”巴菲特的回答我们应该铭记,他是这么说的:“我是在2002年春天读的年报。我从没问过任何人的意见。我当时认为这家公司值1000亿美元,但它那时的市值只有350亿美元。我们不喜欢做事要精确到小数点三位以后。如果有人体重大约在300磅到350磅之间,我不需要精确的体重就知道他是个胖子。”巴菲特的伙伴芒格的补充也很有意思:“我们用于研究的费用比美国所有机构都低,我知道有个地方每年付两亿美元会计费,我知道我们的投资更安全,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像工程师——我们要的是可靠的利润。”很显然,巴菲特认为投资中石油确实靠看年报就够了,因为看过年报后他已经能给出估值,而其市值又远远低于内在价值。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光看年报还不够呢?芒格给出了答案——思考方式不同。
这其实已经很能说明巴菲特对年报的看法了,他还有一句更直观的话也跟年报有关,当与人聊到年报时他风趣地说:“其他人看的是《花花公子》,我看的是年报。”其实根据一些资料和巴菲特自己的说法,他每天上班绝大多数时间在打电话和看公司年报,除此之外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看书和电视,但从没听说过他读券商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以我看他不会读别人写的研究报告,而且认为这些报告有负面作用,只能误导投资者;他要的是远离市场和独立思考,而读年报是最好的有引发独立思考的触发器。当然不能偏激的理解为拒绝看研究报告,只是并不推崇,对大多数没有独立分析能力的人来说,研究报告是其很好的辅助,只是不能迷信研究报告的结论,要知道那只是某个人研究后的看法,投资还是要求自己有独立分析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时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三大会计报表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动情况向投资者提供了公司经营的信息,但应该加强自己的财务分析能力,很多时候财务造假只是用一些很低级的手法,如果认真分析其报表,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这样能尽早地把这种风险杜绝于门外,避免因此带来投资损失。
通过上市公司的年报能认清公司的质地,面对公司的好坏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自己真实研究分析的结果,对公司的成长性和赚钱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盈利能力下降不再雾里看花,中国平安和深发展都有过类似的情况,对公司赚的钱能分析是从哪里赚来的,就可以避免投资那些不务正业的公司了。总之通过年报,是能够把公司的情况弄明白的,如果年报认真看了之后还弄不明白这家公司,建议放弃对该公司的研究,更不要对其进行投资。
钟爱有护城河的公司
自从格雷厄姆提出价值投资以来,“安全边际”的概念就和价值投资相伴而生,我们所理解的安全边际与格氏不是一个概念,格氏上所指的是股价的低廉,而我们认为安全边际应该包含企业竞争力,即“护城河”。故而护城河是安全边际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护城河这一形象说法的是巴菲特,他说自己这辈子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找寻有宽宽护城河的企业。
那么到底什么是护城河?从正常意义上说,人们在冷兵器时代都以城池为界,方便管理也可抵御野兽的侵袭,更重要的是在防御作战中起到坚固的堡垒作用;护城河就是加在城墙外边上的一条人工凿渠,这样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大大加强了城池的防御能力,是最具标志性的防御工事,护城河越深越宽城池的防御能力就越强。
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本质上属于防守性质,完全属非进攻性武器,比现在的防空飞弹还要属于防御性武器。价值投资所说的“护城河”是指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优势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护城河,例如技术上的优势、价格上的优势、品牌上的优势,这些能大大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除了这些以外,拥有文化版权、矿产资源、专利认证、垄断性质的企业也属于拥有护城河。当然这要在一个前提下,这些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与之匹敌的优势,为企业的经营做出巨大的贡献,如果一家企业拥有很稀缺的矿产资源,而这个矿产资源只贡献了净利润的一成,那只能说是一项优质资产,而就整个企业而言并没有护城河。
从企业的角度,护城河不完全属于防守性质,可用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利润,从这个角度护城河是进攻性武器,企业的护城河更像是战士身上坚固的盔甲,可以让战士的性命活得更长久,增加了敌人的攻击难度,本身就增加了己方的胜算。当然,如果没有超群的武艺和强健的体魄,再坚固的盔甲也无济于事,即是说护城河要穿在优秀的企业身上,才能为股东创造超额收益。
我们反复提及要认真研究公司,事实上研究公司所做的就是找出有强大护城河的优秀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我们投资其股票最终不致亏损的根本保障,当然,从安全边际上看最大的安全保障是股价低廉,要在便宜的价格买入有护城河的优秀企业,这就是安全边际。
往往有又宽又深护城河的企业都是“大块头”,市场当中的蓝筹股,这些公司经营情况一般比较稳定,而且因为股本很大,不容易被市场炒作,所以股价也相比起小盘股稳定,市盈率反倒也比较低;常常在牛市中小盘股和ST股涨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而蓝筹股上涨不到一倍;相反,在下跌的时候,往往小盘股和ST股跌了很多,下跌90%不是个别现象,而这类蓝筹股跌的相对就要少些。必须抵御好企业股票上涨幅度不如炒作题材股的诱惑,从短期看这很笨,甚至有人会骂你疯子,如果以周或月为单位切下时间片来看,价值投资成绩往往远比不上在牛市中的投机者,新兴产业、政策扶持、区域振兴、资产注入、公司重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概念太多了,但若把时间放长到五年、十年,投机者绝大部分是赚不到钱的,一轮牛熊更替,只是坐了回财富过山车,而掌握了正确投资方法的价值投资者,时间会给他满意的回报。
好企业不一定都有护城河,但符合长期投资的企业一定都有宽宽的护城河,这是我们敢于在市场极度恐慌,股价急速下跌时买入的理由,买入时股价一定要在估值以内,买到股票之后该做的事就是什么也不管,市场爱怎么跌都可以,如果还有钱越跌就越买。投机者眼中的傻子这时候又出现了,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现在是在用4角钱买1块钱的东西,哪怕它会跌到2角钱甚至更低,在那个价位一两年都不上涨也没关系,等到它上涨的时候会更加猛烈,我们要的是在五年后回头来看今天4角钱买的东西值多少钱,而不是下一周或者下个月。
静态市盈率是投资总纲
市盈率这个词每一个投资者都听说过,但许多人对它的含义似懂非懂,只是模糊地知道市盈率高代表股票贵,市盈率低代表股票便宜;从常理上说这是基本的市盈率应用,但有时候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周期性行业,在周期高潮时股价很高,但市盈率才几倍,在周期低潮时股价很低,但市盈率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宝钢股份就是一个例子,钢铁这种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动态市盈率往往起不了作用,有人据此说市盈率无用,其实说到底还是在为投机找借口,就像说“内在价值无法精确估算所以价值投资无法进行”一样不可理喻,静态市盈率就能很好地作为参考标准,时间一般采用近五年,如此,周期性行业也能给出股价高低的大概参考。
市盈率分动态市盈率和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每股收益以最近四个季度的收益确定,静态市盈率每股收益以多年收益平均值确定,我们说动态市盈率对周期性行业没有意义,但静态市盈率却能相对客观地给出一个股价高低参考标准,区别就在这儿。市盈率以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其实我一直认为市盈率应该是每股收益除以每股价格计算才对,这两种说法一直也都存在,从市盈率的“率”字上理解,以百分比表示好像更合乎逻辑;以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的话,应该叫“市盈倍数”更合适,但现在普遍谓之“市盈率”,也只能随众了。其含义是以现在的股价,企业要多少年才能赚到同样的钱;换句话说以现在的价格,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但这个收回也是相对而言,因为收到的钱还在企业里,市盈率对于企业的赚钱能力是以相对静态计算的。
格雷厄姆对企业的估值方法就是采用静态市盈率,以八年的静态市盈率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可以用“八八”来概括,即八年八倍的静态市盈率为内在价值标准,最好是五倍甚至更低。这样的估值方法在今天看来不可想象,此种价值投资方法后来被形象称为“捡烟蒂”,就连格雷厄姆最得意的门生,巴菲特后来都放弃了,巴菲特曾说如果他完全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去做,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我们看待《证券分析》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成书于大萧条时期,是格雷厄姆痛定思痛的反思之作,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为蓝本,采取完全保守的态度,从而有了“八八”标准。
虽说静态市盈率不能成为投资的依据,但对投资作用不容小窥,可以说对价值投资,如果少了“市盈率”概念,那等于枪没了准心,方向可能是对的,但是想打得准就很难了。理解上面巴菲特这句话,如果他按照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也会很富有,但肯定不如今天这般充满传奇。动态市盈率会受周期性影响,但对大盘整体而言,动态市盈率很能说明问题,在大盘达到40倍动态市盈率的情况,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个股,静态市盈率同样能说明问题,可以成为一个静止的参照物。
但静态市盈率不足以作为估值的根本,不是因为太简单,只是有太多的局限性,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成长性没有顾及,排除成长性论估值有点天方夜谭,这也是格雷厄姆整本《证券分析》没有提到的概念——成长性;甚至我们认为成长投资都可以独立于价值投资,自成一家了,这样技术分析与趋势投资也要分家,故而,现在所提价值投资和技术投资都是泛义。当然,对于一个指标来说,苛求其反映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如果可以包罗万象,那就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套系统了。
总有人喜欢说数据是过去的,不能代表未来;从表面上乍看起来这样的说法言之凿凿,但事实上却经不起推敲,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最近一百次考试成绩都在班级前五名,下一次我不敢保证他还是会在前五名,但从以后一百次的考试中,我认为他在前五名的概率都非常大,保守的估计在九十次以上是不成问题的;若这是投资,就以九十次来估值,而不是以一百次。
有没有可能进前五名的次数连九十次都达不到?完全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概率极低,如果发生了那该项投资就会发生亏损,但不要忘记还有其余的十项、二十项的投资。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绝没可能连续发生,如果发生的概率是1/500,那么连续发生再次的概率就是1/250000,连续发生三次概率就是1/125000000;做事不能考虑这种连续发生,否则连走路都有危机,如果考虑到发生一次,那么只在该项投资上亏损,而在其他项投资上都赚钱了,由此分析得出结论:过去不能代表未来,但把许多的过去综合分析,结果是相对稳定的。
究竟该如何看待静态市盈率,跟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其局限性,不要把它的作用无限夸大,想依赖一样东西打遍天下,这种想法十分愚蠢。估值不可依靠静态市盈率,但其具有“常识”作用。很多人上当受骗就是没有运用常识,一个连老太太都懂的常识,可以骗得教授晕头转向,人生最宝贵的知识不是高深理论,而是常识,价值投资几乎就是靠常识。静态市盈率就是一个常识,静态市盈率在15倍以下也许是低估,15~25倍属于正常水平,25~35倍往往已经高估,如果达到50倍那就有泡沫了,因为以常识判断,静态市盈率50倍肯定不合理。
静态市盈率是投资总纲理由就在于,它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标杆,在物欲横流的资本市场,每天都有因为各种利益,声嘶力竭鼓吹各种言论的声音;比如在200块钱的时候,有人鼓励买入贵州茅台,理由是它属于最好的公司,从长期看股票会涨到2000块钱,这时候以静态市盈率的常识一看,就知道股价200元买贵州茅台,不是价值投资者应该做的。
企业估值方法
估值在许多人来看是最难的事了,至少在我接触到的投资者中,最后没有实践价值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给企业估值。我觉得战胜贪婪与恐惧才是价值投资最难的事,估值说到底只是经验加方法的问题,而后者直接考验人性。当然,如果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价格的涨跌已经触碰不到他的神经。比如对大盘的下跌很多人十分紧张,不知道底在何方,一遇到下跌就茫然得不知所措,但对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下跌已经无所谓了,大盘跌到哪算哪,从主观上希望跌得越多越好。
如果在太平洋中有一艘渔船快要沉没了,船上的人肯定都吓得六神无主,但对被捕捞的鱼儿,此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劫后余生的感觉,应该是欢欣鼓舞得快要跳起来敲锣打鼓,歌颂天公有好生之德。立场不同心态自然不同,股票涨跌已经不是对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人性的考验,但要持之以恒还是需要毅力的。像巴菲特那样,把投资当成最富乐趣的事,即是说连毅力都不需要了,这就是《02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后一段话:“这时候实际上生活与投资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生活,哪里是投资,而工作就穿插其间,如果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境界的话,我十分同意。”
估值所估的就是内在价值,注意是“估”而不是“算”,内在价值是一个大概的价格区间,估算本身的含义就并非精准,否则应该是计算;而且主观因素非常明显,不同人对一家企业的估值总是有出入,就是不同人用同一个估值方法,对同一家企业进行估值,结果往往也有差异;原因在于估值不是一套公式,企业有太多无法量化的东西,只能采取估计的形式,将其从主观转向量化,由此估值有差异就在情理之中了。
巴菲特对内在价值的估算最为详细的叙述,出现在1996年致巴克夏公司股东的信中:“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估计值,即使对于我和查理来说也是如此,这正是我们从不对外公布我们对内在价值估计值的一个原因。”此外,巴菲特还坦承:“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既然内在价值具有这么大的估值弹性,那出现偏差的时候就在所难免,而且因为其主观性不可解决,这又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很多时候就会因为过于乐观而给一家企业太高的估值,从而为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以相对保守为估值原则,这是投资安全的前提,宁可给一个较低的估值,也不能给一个“合理”,但缺乏安全性的估值,在这点上要靠自己把握这个度,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必须靠投资者自己的理性和自律;也不能过于矫枉过正,否则会错失很多机会成本。
无论将来的统计学和数学如何发展,对企业的估值永远不可能有精确化的一天,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自然反应也不同,对同一家公司亦是如此。现在企业自动化分析软件有很多,就是一般的炒股软件也有此功能,但它们所算出来的结果,反映了系统设计者自己的看法,从本质上讲也是主观的。就是用多数人认同的现金流模型,得出的精确量化估值我也不认同,理由第14篇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另一方面,企业价值需不需要被精确认定也值得商榷,设想如果每只股票都有标准价格,那就没有波动了,或者波动会很小,投资者围绕这个标准价格买卖就可以了,股票的K线图会是一横。
从价值投资实践需要出发,估值只需要相对价格区间就足够了,不需要一个精确数字,估值精确量化从道理上不可取,姑且不谈可行性,道德没有必要性,市场本身的股价波动就很大,在一个区间买入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在一个点上买入,更何况我们是分批买入,这是后话。比如,一只股票近2年的波动范围在40~100元之间,每股估值被精确为60元,那在60元以下就买入,若估值区间为50~62元,那其效果其实差不多。你要习惯以区间估算企业价值,不要试图去精确化定价,因为股票只有相对价值区间,没有客观公正的精确化价格。
当估算出每股内在价值之后,其作用对投资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严格按此执行是投资成功的前提,自制力非常重要。有时候发现一家好公司,当然很想买入,无奈股价高估了,而且常年居高不下,有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这时候买入,则并非属于价值投资。应该相信股价会有回归价值的时候,纵使现在股票很被看好,使得股价十分昂贵也会有下跌的一天,如果最后真的没机会买入,那只能说明与该公司有缘无分。
巴菲特对待沃尔玛就是例子,他长期看好沃尔玛超市,无奈从没有合适的介入机会,所以到现在都没有沃尔玛的股票。很多人认为巴菲特因小失大,错失投资良机,单单从此事看没错,可是只看到他在沃尔玛投资上得失的一面,假如巴菲特没有这样的自制力,其一生不知要出手多少次购买高估值的好公司,结果可想而知,像沃尔玛这么成功的公司有几家;在股市中机会常常有,但命只有一条,任何时候请记住这句话。
估值方法分为“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就试图精确量化企业的价格,前面第14篇已经对它进行过整篇的讨论,其结论是持否定态度,尽管巴菲特认同现金流估值法,但我认为他自己并不用此方法,只为应对烦人的追问。现金流估值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它把主观因素的影响无限放大,其作用只能是鼓励更加乐观或支持更加悲观,只是一个估值的乌托邦。相对估值法即市盈率估值法,尽管该方法很粗糙,但却具有可行性,作为股价的参照物还是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经彼得 林奇改良的PEG估值方法值得提倡,但依然不可以之为依靠。
无论哪一种估值方法,成长性都是最主要的因素,忽视成长性谈估值简直天方夜谭,但成长性并不能成为股价飞天的借口。对于成长性我的建议是重视过去企业表现,因为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有既定事实基础而且数据明确的,而未来成长性主观估计的成分会更大,对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过去的数据可以看到未来的成长趋势。确实,其是估值里最难确定的因素,不止反映过去,也预示未来,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难以有公允的定价。确定了主观上的成长性之后,要如何把它溶入估值,这也让许多投资者头痛。
在估值中另外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企业净资产,我认为净资产对企业价值并没有太大意义;企业是什么?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企业是一个印钱的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部件本身值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能印出多少钱,现在是否对企业的看法豁然开朗了。所以,对企业进行估值时不要太在意其净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这些只是赚钱所必需的,真正能赚到多少钱才是这家企业的价值。假设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了,普通股股东几乎不可能从倒闭清算中分到钱,看清楚了这点就会知道,格雷厄姆寻找投资目标注重企业净资产是不可取的。可以告诉你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就是企业有足够多的净资产,他所理解的安全边际是股价比净资产低多少,但现在对安全边际的理解早就不是这样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格雷厄姆这个看法是错的。
现在中文世界的投资类书籍中,我还未看到有人与我的这个看法相同,但我不怕第一个吃螃蟹,坚持认为他这样的投资理念不对。
对于好企业在估值以下买入,我们为什么敢于下“重注”在它们身上?这里有一个理论基础,可以认为是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石,那就是好公司与差公司相对稳定原则。它是估值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相信好公司以后还会是好公司,这样才敢与之长期携手。那么,好的公司有可能变差,差公司有可能变好吗?完全有可能,但如果说20家好公司都变成差公司,这样的可能性几乎就没有了,所以投资要配置在多家好公司身上,无论其中某一家多么优秀,也拒绝把注全押在它身上,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黑天鹅”的出现。一家公司有可能改变,但从整体上则相对稳定,对多家好公司配置投资,综合质量也就相对稳定了,而且投资者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家公司出现问题时,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这又保证了整体上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最后应该做的就是:相信你自己的估值;估算的过程中保守,估算出内在价值后,要对自己的估值深信不疑,这样才敢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不理会大市行情的趋势,只管自己应该做的事——买入。
投资的基本原则
本文要阐述价值投资原则性立场问题,多数只是相对标准,可以尽量按着做,但无法精确衡量做得是否到位,很少像“每项投资都在1/5以内”,这样泾渭分明的原则,也说明了很多投资的原则更像箴言,而不是死板的教条。价值投资说到底很简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误解呢?比如,把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等同起来,原因也许是出于性格的不同,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某个原则概括地表述出来,但别人的理解也许就不完全一样了。就像本书投资思想基本上是作者多年的思考,都很清晰易懂并不晦涩,但我所说的跟你的理解也许就有偏差,等到投资实践中,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深入思考投资的哲学,并从灵魂最深处认同这些理念,就无法运用到投资中去,因为它本身就是跟人性在争夺灵魂。不管一个人阅读价值投资的书再多,如果没有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投资思想,那样别人的东西对他而言,始终只是硬邦邦的教条,理解上的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
说到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第一条首推“安全边际”,没有安全边际就没有价值投资;在投资领域优胜劣汰的法则,不是看谁赚钱速度快,而是看谁能做到少亏损,最好是不亏损。赚得多没用,不得章法早晚还是得还回去,还回去还不够,连自己的本钱也要赔进去;所以作为投资者不要在乎明天赚多少、下周赚多少、下个月赚多少,而要考虑平均每年能赚多少。在投资上成为大师的主要因素,还是要看谁能活得久,其他因素没有这条都不能成立。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第一条真理是不要亏损,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巴菲特纵横股海70年不倒的原因,时刻谨记“安全边际”概念是价值投资者的首要投资基本原则。
第二条基本原则是:投资在心里有底的公司身上;其实对于心里有底的公司可归类到安全边际概念中,但还是把它单列一条吧,因为安全边际很多时候只让人想到价格便宜,至少传统的价值投资是如此,但现在对安全边际的定义早就不止是便宜的价格了。对于心里有底的公司如何定义,不需要非常学术且严谨的描述,只说对公司了解得越透彻越好,等你对一家公司了如指掌的时候,自然能称之为心里有底了。具体上讲,对公司报告、公告、财务报表、相关报导、行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即做到初步心里有底,当然了解得越深入对投资越有利。
很多投资者都有两个疑惑,从投资的角度看都没有必要,现就此讨论如下:
一、觉得中国有几千家上市公司,如何研究得过来?
这是因为“大而全”思想捣蛋,希望投资所有A股的好公司,恨不得掘地三尺把它们都找出来。首先这个想法不现实,不可能所有好公司都让你一个人占了,再者,好公司也没有统一标准,选公司有点像选老婆,各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更重要的,价值投资是否需要所有A股的好公司,你有多少钱可以买这些公司,一般投资者有30家心里有底的好公司已经足够了,无须把所有A股的好公司都收入囊中。
二、就算研究后了解这家企业,也不可能像高管那么了解?
这是因为逻辑不清,为什么要跟高管比谁更了解公司呢,这不是研究企业的目标所在。研究的目标在于,确定这家企业符不符合投资标准,感觉已经有足够了解,足以下结论即可;至于说投资者跟高管谁更了解企业,并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若一定要分出个孰高孰低,我更希望公司高管比我更了解公司,道理显而易见,他是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如果他比投资者还不了解公司,我还有信心投资这家公司吗?
第三条基本原则是: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行业对于投资非常重要,必须对所投资的行业有足够的了解,不过指的更多是行业属性,而非行业短期的前景。这句话非常重要,务必牢牢记住,行业属性才是我们所关心的,短期的行业前景几乎可以不理会。关于此,目前就有一例,巴菲特最近投资了美国第二大铁路公司——柏灵顿铁路公司,很多人说巴菲特看好美国铁路行业复苏,这些自认为是价值投资者的人说出此话,让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啼笑皆非。巴菲特为什么投资柏灵顿铁路公司,从我的角度分析,其投资理由如下:
第一,柏灵顿公司有全美国所有铁路公司最优秀的盈利能力,这也是根本所在。
第二,柏灵顿公司有诚信、正直、务实、能干的管理层。
第三,柏灵顿是家运营高效的公司,近年来大力升级铁路系统,具有强大业务竞争力。
第五条基本原则是:拒绝“画饼”;这是我最深恶痛疾的一种情况,最为人所知的是2007年杭萧钢构(600477),该公司2007年2月8日每股价格为2.99元,经过55天的上涨,到2007年6月12日每股价格为24.2元,这样的上涨只是因为发布了一个公告,称接到非洲的大单子,而且只是意向上的,八字还没一撇,连合同都没签,更没有下定金,就因为这样一个公告上涨八倍。不去评判好与坏,对投机炒作本来就不用说什么,只是要坚持立场,别想着从中赚钱,永远别因为前景“展望”而投资。
第六条基本原则是:每项投资都应在资金额的五分之一以内;有时看似死板,但能让人活得更长久,人都是有情绪波动的感性动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市场会有许多的诱惑。对价值投资者最大的诱惑,莫过于喜爱的公司股价跌到内在价值以下,跌得越多诱惑越大,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面对这种状况都难免有冲动,这种冲动是很正常的欲望,已经把本性的贪婪与恐惧正确颠倒过来。但冲动太大就可能使人利令智昏,而每个人又都会犯错,犯错是难免的,要做的是把犯错的成本降到最低;像前面说过的一样,投资者活得久远比赚得多重要,只有把犯错误时的成本降到最低,才能保证活得最久。这条原则使得犯错误最大的代价不会超过资金的五分之一,能在“万一”的情况出现时不至于万劫不复。
第七条基本原则是:只在价值被低估时买入,在价格远远高估时卖出;相信不用解释了,本书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这句箴言;很多时候价值投资就是这么回事,原则性的东西听了,也认同了,到真的去实践的时候,马上就走样了。所以本书并不只要告诉你方法,而且要让你能去实践,学以致用才是本书之目的,也许目标有点高,试着做吧。
第八条基本原则是:不要试图短线获利,把投机留在千里之外;与第七条本质相同,每个人在进入股市时,都对投资和投机有过选择,很多人准备同时学习,想着能做到刚柔相济、融会贯通,但最终发现两者在理论和实践是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入学习之后必须面临抉择,就像姓“资”姓“社”的问题,答案应该毫不含糊,在投资上有所作为的人,没有一个既做投资又做投机的。古人云:一心不能二用;有投机的心理便做不成价值投资者,因为这是道理上说不通的。
第九条基本原则是:价值投资与持有时间无关,但正常情况下是长期持有;这是格外需要强调的一条,价值投资可以持有一天,也可以持有十年,持有时间长短与价值投资没有直接关系,价值投资绝对不等于长期持有,记住这句话对投资有益无害,价值投资与否的根本取决于第七条。比如说一家公司刚刚IPO,发行价是7元,而你估算其内在价值为10~12元,从而参与申购,上市第一天股价涨到50元,应该毫不迟疑地卖出,已经是很漂亮的一次价值投资,根本在于50元股价大大超出其内在价值,而持有一天跟是否为价值投资无关,这个时候不卖出才是投机者,他希望能涨到100元再出局。
在选股方式上,很多投资者都是满大街找股票,试图发现物美价廉的好股票,格雷厄姆确实采用这种投资方式,但并非价值投资的唯一方式,其一生就是在寻找被市场低估的“黑马”,这样的投资方式被调侃为“捡烟蒂”,好公司股价都不可能到他要求的那么低,所以买到的股票质地都是值得怀疑的。更重要的一点,你如果满大街去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就不可能做到对所有股票都很了解,前面谈到对企业了解越深,越有信心在大跌中买入,而满大街找来的股票,不可能对它们有很深入的了解,也正因为了解不深,投资风险就会相应而生;据此,我认为这种价值投资方式应该成为历史。
正确的做法是对一定数量的好公司长期跟踪研究,“一定数量”的范围以20~50家为宜,这能克服格雷厄姆那种投资方式的问题。可对企业了解得很深入,增加对企业的信心,从而有勇气在下跌中买入。我的投资方法对于要买入的股票,不是一时发现的“黑马”,而是长期跟踪研究的好公司。对于它们以外的股票有时也看看,但真正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有人问我研究的股票多吗?我回答不多;他以为我不务正业,建议我对多些股票进行研究。另外还有一种,就是问某只股票好不好,一般也只能说对这支股票不了解,有些人以为我故意不想告诉他我的看法,现在你看了我的投资方法已经知道,并非不想告诉他,而是真的不了解他所说的股票,我可不是股评家,对几千只股票都了如指掌,对股民的投资咨询都可以指点江山,这便是价值投资者的寂寞。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所关注的企业了解得越来越透彻,心里自然就越有底,对内在价值的把握也就越有感觉,是的,内在价值尽管可以估算,但有时候是一种感觉,不要把这个秘密告诉第二个人知道。当了解并认同公司的质地,而股价低于估值时,就敢于在下跌中买入,之后自然而然的坚决持有,股价的继续下跌只会买进更多,直到资金的五分之一为止,至此,股价继续下跌对我们已经无意义了,才不管将跌到多少钱,重要的是已经有安全边际的持有,其他的都只是过程。在上一篇文章讨论过价值投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会被人误解,再说得明白一点:人性。就像现在正在谈到的买股票方法,其实都很简单,也写得很明白,相信谁都能正确理解,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就算认同也不见得能做到,说到底——人性。
低买高卖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只是没有低卖高买的,那里来的低买高卖的,所以注定有人赚钱就有人亏钱,从投机看是这个道理;但从价值投资看并不是这样,买入股票是为了与企业共成长,赚钱是因为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有时市场太疯狂,股价远远高于其内在价值,被逼不得不卖股票给那些需要“搏傻”的人。单从表面看跟趋势投资有点相似,不过由于买入动机的差异,导致两者从根本属性上不同,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只是“貌合神离”。
再好的公司股票也有一个合理的内在价值范围,在股价高于内在价值时就只关注它,专心研究企业基本面,等到股价低于内在价值时就坚决买入,这时候实现了“低吸”。反过来,股价远高于内在价值时,就应该分批卖出股票,这时候实现“高抛”。除了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这种“箱底股”外,其余的股票都是这样一个过程,长期持有不等于价值投资,这才是价值投资。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在K线图上V字形的左侧买入,往往比在右侧买入更赚钱;我认为在左侧买入驱动力是勇气,而右侧买入的驱动力则是贪婪;这样的统计从根本上说很合理,股市也有“二八定律”,钱总是往少数人身上集中,不可能大多数人都赚钱,投资者中有勇气的人永远是少数,而贪婪的人永远占多数,从长期看,钱肯定流向有勇气的少数人。道理就摆在这里,把它给贪婪的大多数人看,他们懂得是一回事,该贪婪时就贪婪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应该在股价跌到内在价值以下买入,而不是在反转之后再买入。
价值投资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买入机会,就是在公司有临时性利空消息、行业整体性事件,导致股价大幅下跌,也许就会跌出投资价值;但要确定不会对公司的长远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基本面并没有根本发生变化,只是一时半会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这种情况就适合买入。比如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到的波及,2008年9月16日的收盘价为20块港币,2008年9月23日开盘价跌到6 85块港币,蒙牛虽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也有份,但不是主要责任企业,可以预见其不会如三鹿奶粉一样破产倒闭,而乳制品行业不会因为三聚氰胺就不存在了,中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国外乳制品,所以行业肯定要重新振作起来,经过这个分析我们认定蒙牛从长远上不会受此事件影响,而反有“收编”其他小企业的机会,在行业整合中做大市场份额的机遇,故而,当股价跌到内在价值以下时坚决买入。
其实分批买进除了上面的两大好处之外,还有一大好处就是给自己多点时间思考,尽管我们的投资方法很少需要在买进的时候考虑,早就已经对所要投资的企业研究透彻了,但有多些时间可以思考总是件好事。有些事确实平时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待到真正做的时候才想到一些要害因素,这样的经历相信谁都有过,没有事到临头的时候人的思考方式,跟真正付诸行动时有根本的区别,也许多些时间留给自己思考,可以避免一些本来要犯的错误,让自己的投资事业安全更有保障,记住投资是一生的事业,避免错误能够让这个事业更加长青。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买进完毕了股价还跌怎么办?二是买进未完毕股票就涨上去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进就可以了,尽量将投资成本摊低便是,但不要希望事事尽如人意,看着买进后股价还下跌感到惋惜,事实上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在内在价值以下买进本来就占便宜了,为什么想要把便宜占尽呢。对于第二个问题按买入原则办,在买进的过程中,还没建完仓股价就上涨,要看股价是否还低于内在价值,如果低于那不管上涨多少,按原来的节奏买进,如果已经超过内在价值就停止买进,转而持有已经买进的部分就可以了;不要遗憾还没有建完仓,好的投资机会多的是,要尽力抓着但用不着后悔,只有按合理有效的方法买进就行了,买得少并不会导致亏损,只是得到的便宜少点罢了,当然所承担的“万一”风险也小点。
在买进问题上一定要放弃想买在最低点这种心态,这是一种看似积极,实际上要不得的消极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都做不好投资,因此成熟的投资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不可能有人知道明天大盘收在多少点,同样也绝不可能知道最低股价是多少,在2008年10月28日之前,谁都不可能知道1664.93点是上证指数的最低点位,对于个股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能用好的投资方法尽量把成本降到相对低点,但无法知道最低点是多少,价值投资者放弃打算买在股价最低点,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助投资能力的提升。
41:卖什么股票
很多人认为作为价值投资者卖股票是不坚定的表现,非常类似人在自我满足生理需要,在做的时候有罪恶感,其实这是无知惹的祸。价值投资在股价远高于内在价值时选择卖出,是再合理不过的行为,不这么做才是违反价值投资本义,但这并不代表我反对长期价值投资。想要回答卖什么股票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卖股票?当然不是因为有很高的收益就选择卖出,真正答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必要弄得玄乎其玄,那就是因为股价远超过应有的正常水平,被大大高估了。
其实卖出股票是个苦差事,困难程度远比买入高,如果说买入的原则是买物有所值的东西,那卖出的原则就是卖价超所值的东西,而且是远远超出的,这决定了持有股票有一段很宽的价值区间,我称它为价值通道,而价值通道的宽度视基本面和成长性而定。有的公司会比较宽,有的会较窄,这里面涉及很多东西,比如说公司股本和市值的大小,以往的股价历史等,也都是参考的因素,这其中有一定的投机成分,但就像前面所说,没有纯粹的价值投资,或者说不是理想的投资方法,也没有纯投机性的炒作,就像男人体内有雌性激素,女人体内有雄性激素,只是成分的多寡而已,基本标准可以用顺势而为与逆势而为界定。
凡事都不能死脑筋,得灵活变通,投资也需要审时度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样雪球才能越滚越大。在股票卖出这件事上,卖出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卖光,可以卖一部分后停下来,事实上风险已经随着卖出的一部分而减少,如果股票没卖完又跌回价值区间,就应该停止卖出。同样卖出后不需要“义无反顾”,也许突然对该公司的看法有转变,赶紧买入已经卖出的那部分股票,也是允许的,但这需要市场给面子,要是已经有五个涨停板,那重新买入只能作罢了。卖出后反悔再买入是极端情况,只为说明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如果常常发生这种事情,那就不是灵活与否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
价值投资者在三种情况下卖出:
一、公司基本面发生质变性恶化;最根本的标准是买入理由已经变得不成立了,比如好管理者离职、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市场占有率和毛利率下降并不会改善、品牌优势丧失等,不过很多时候这些情况只是投资者庸人自扰之,问题远没有想象的严重,如果确信真实情况正是如此则应该果断卖出。这种卖出是最不好的情况,因为意味着投资失败,什么是投资失败,是不是亏钱了呢?非也。
如以上的情况就算赚钱也算失败,因为在最根本的公司层面上,研究结果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这个投资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赚钱不能说投资就是成功,只能说市场也犯了错误,负负得正反而赚钱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股市里有“ST股文化”,越失败的公司价格越高,这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投影,不是看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背景有多大,ST股看的不是基本面,而是背后的大股东实力有多大,有什么资产可以注入。
二、股价远高于内在价值时要卖出,这是最常遇见的情况,应该重点学习,股票卖出是门小艺术,主要集中在这种卖出上,股票有其内在价值并且能够估算,应该在其严重高估时坚决果断卖出,长期价值投资并非理想选择,好公司的股票无论什么价格都可以买入更是荒天下之大谬。道 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64年12月31日是874.12点,1981年12月21日是875.00点;这是巴菲特1999年在太阳谷演讲时提到的数据,记载于《滚雪球》中,这段期间美国经济、《财富》500强企业销售额分别都扩大了5倍,如果像但斌那种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入,在874.12点买入股票,17年后的1981年,请“中国巴菲特”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三、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而卖出,这是最后一种卖出的理由,发现更好的投资标的,使自己的投资组合更优化,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这当然是对的,但应该有充分的事实根据支持行动,需要警惕过犹不及的情况。很多时候出现的状况是投资者追求完美,每天都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心态,乐此不疲地寻找新的投资目标,一旦找到认为是好公司的股票,就卖出现在持有的股票去买入,频繁操作是肯定要不得的;换股与第一种情况均属于非常态情况,若变得常常发生,那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尤其是这第三种情况,牛市的时候一荣俱荣,熊市的时候一损俱损,换股的机会出现也是不多的。
故此,三种情况中常态的是第二种情况,第一种、第三种都不应该时常发生,而第二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牛市的时候,这跟与市场作对的立场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守着这篮子“鸡蛋”,用心好好看护着,不要三心二意,谁都知道市场有周期性,我们无法左右这个周期,但却可以利用它,市场先生不定时会陷入疯狂,我们不知道他何时会疯狂,但却知道一定会疯狂,这篮子“鸡蛋”正在等着他疯狂,但前提是在他疯狂之前,不能把篮子打翻,看好“鸡蛋”很简单,可要防止三心二意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