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辨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技巧?
如果你第一次被造假数据骗,可能是疏忽远凯股票网。但如果反复被骗,就需要检讨自己的问题。毕竟,在市场经济中,幻想财务造假的消失,是非常不现实的。
如何辨别财务造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常识、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反常收入,尤其是关联交易、现金流状况、应收账款情况、重要财务指标的连续性等等。
常识是发现造假的重要工具
常识,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投资者识别造假的主要途径。
比如,在电脑制造业,多年以来,整个行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为5%左右,最好的公司戴尔可以达到6%。而国内最大的电脑制造公司的税后利润率一般为3%,这些都是可信的。但有一年,同样从事电脑生产的某上市公司,其税后利润率达到10%,让人感到惊讶。再仔细看年报,原来公司利润中,超过一半的总利润是来自一次重大的股权转让交易。此外,国内还有一家大型电脑制造公司,规模比行业龙头小,其业务收入基本上都来自电脑生产,但有一年,其税后利润率却达到这个行业的上限,并大大高于同期的行业龙头。普通投资者看半天报表,除了佩服这家公司的经营水平以外,也不会找到原因或问题,这时就要多留一个心眼。
以下问题是要考虑到的:这么高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收入是怎么计算的?成本是怎么计算的?营销成本(尤其是巨额的广告投入)是怎么计算的?巨额投入的资本品(如生产电脑的设备)如何摊销?回款情况怎么样?这个行业的门槛高不高?如果不高,为什么能不寻常地实现比相近的制造业要高很多的利润率?这么高的利润率能维持多久?如果这些问题都想一想,就能及时发现一些新情况。
那些已经被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如ST银广夏、蓝田股份、东方电子,其从事的业务一般(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东方电子在电网自动控制领域并不是最一流的公司),但它们税后的利润率却曾连续多年达到20%、30%,甚至40%,这样的利润率世界上恐怕只有微软等几家公司才能达到。已经被确认财务造假的美国世界通讯公司,当年的利润率可以比竞争对手(朗讯、SPRINT)高出近一倍,搞得朗讯、SPRINT一头雾水,找不出原因,后来大家发现,原来世界通讯是财务造假的高手。
所以,常识识别,对于那些对财务不太了解的投资者非常重要。
特别关注一次性收入
重大交易、一次性收入,这是很多非法、“灰法”(看似合法,但既不道德,又缺乏合法原则支持)的财务造假最常采用的手段。那些重大交易,表面上大股东或者关联方吃了大亏,但它们最终会大笔从其他普通投资者手中赚回来。靠重大交易而取得利润,往往不会创造太多的现金流,产生的利润也是一次性的,不会持久。而且,经常搞重大交易的公司,往往对老老实实搞经营已经没有了兴趣,这种染上坏习惯的公司,也很难变成真正的蓝筹公司。
另外,对反常收入、关联交易,也需要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例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只自某一个公司,就需要警惕了。当年的银广夏,取得的惊人利润大部分来自出口,而出口又主要通过一家德国公司完成,事后发现是一场银广夏自编自导的骗局。
应收账款增速需要格外警觉
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速度,平均应收账龄在增加,这往往是公司要出问题的先兆。
美国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把某一软件产品卖给客户,按照协议,只要该客户每年向软件公司支付一笔使用费,就可以在未来很多年里使用该软件。这家软件公司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却把未来的软件使用费全部折现处理为当年的收入,把根本还没有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这种做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提前计算收入法”,有欺诈投资者之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的产生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
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经常在年底搞突击销售,最后几天的每天销售额是平时的几十倍,造成大批的应收账款,投资者对这样依靠大量应收账款而实现的收入要格外警觉。
重要财务指标应有连续性
如果一家公司变化太快,玩“蹦极”运动,一下从连续多年的亏损变成每股1元多的盈利,一下从垃圾股ST变为“绩优成长”,同时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也提前高歌猛进,此时,普通的投资者就要分外留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利润高速成长的背后故事。
从成熟资本市场的上百年历史看,“乌鸡变凤凰”的故事确实有,但概率极低,不超过10%,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很少有重组、突变、“大跃进”出来的。重组文化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重组”出来的财务指标,往往是不连续的,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
在不成熟的、只有十多年的中国股票市场,根据观察,真正“乌鸡变凤凰”的比例更低,不会超过5%。绝大部分“乌鸡变凤凰”的故事,事后看都是一场闹剧:很多乌鸡暂时打扮成凤凰,但卸了装,还是乌鸡;有些还没卸装的乌鸡,站在凤凰的架子上,到现在还没有下来,它们不是不想下来,而是实在下不来,但随着岁月推移,“鸡老珠黄”,最终要完成高台跳水。真正修成正果的凤凰,到现在可能用十个指头就可以数出来。乌鸡变不成凤凰,但把乌鸡打扮成凤凰的人却赚了钱,相信乌鸡是凤凰的人却成了真正被煲汤的“乌鸡”。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这种“皇帝的新装”童话总是在不断上演。乌鸡,寄托了太多人发财的梦想。
“老老实实做人”,是中国人的古训。但到了股票市场,很多人却都成了十足的投机分子。一些凭常识就能发觉的很多财务造假现象,很多人却愿意去相信,这为造假者不断编故事、造数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百年老店的华尔街都因为几个会计丑闻而变得晃晃悠悠。稳定和发展,固然都很重要,但要对证券市场的“财务造假”形成巨大震慑力,就必须要行霹雳手段,方能显菩萨心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