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股技巧:当下行情该如何选股?当下行情该怎么选股?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再好的草坪,踩的人多了,不荒芜至少也会斑秃51问题平台查询。弄得好,啃一口骨头上的碎肉,弄不好就遇上踩踏事件。
怎样判断人多人少?有三个标准:一看价,股票是不是已经涨了一大波?二看量,是否持续地放出大成交量?三看舆论,是否满世界都在说这些股票?三个标准凑在一起,那地方肯定人已很多。特别是第三个标准,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这只股票已被打了鸡血,十有八九进去就是啃骨头或遇上踩踏事件。
拿券商股来说,2014年12月的第一个周末,打开微信,几乎满世界都在转发关于券商股的上涨逻辑、推荐报告,有人甚至说不买券商股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错误。但看一下券商股走势,我们就能发现,自2014年12月第二周开始,扣除复牌的西南证券、停牌的宏源证券和新上市的国信证券,17只券商股,只有中信证券吃到一点肉,另有三四只股票啃到了一点骨头,其余的都非死即伤。
两周后,相同的一幕又发生在“中字头”上。也是周末出现满城竞说“中字头”,周一大幅冲高,随后就高位震荡。
因此,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应成为我们的投资戒律,也是近期遇到询问这些股票能不能买时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被研究报告集体轰炸的股票
每年都会看到机构推荐的“十大金股”之类,媒体和投资人对这些报告都很重视——常常在微信上看到他们写的“好好学习了”、“认真学习了”等评语。我的态度一般是不看,偶尔看一下,也是为了把这些股票列入黑名单,提醒自己这些股票今年不能碰。
即使在上述两事件中,我们也可看到券商研究报告所扮演的重要却又尴尬的角色。由于上述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每家券商研究机构都会长期跟踪,因此从来不会缺研究报告。但力度和热度却大相径庭,没有涨起来前的研报都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情进入中途前的研报是温和的、试探性的叫好,到了最后一周以及高位震荡后的研报则是兴奋而热烈的,数量也增加了好几个等级。
大多数投资人会以为这是券商配合自己出货,我以为这既高抬了机构的研究能力——如果真是配合自己出货,我也佩服他们,行情把握得准,也看低了机构人品。应该说,绝大多数研究员都很辛苦,也很认真,我相信他们是要真诚地为投资者选出好标的。但有一个规律会使他们的努力无法达到主观上想要追求的效果。那就是股票只有涨了一大波,人们才会认为它便宜,也只有涨到不同寻常的程度,人们才会对他们予以格外的重视。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很少,成功的逆向投资者更少。因为要对一个不被大家重视,甚至已被大家排除或抛弃的股票下注,不仅要有信心,有底气,也要有功力。研究者也是人,很难克服人性的一般弱点。
当一只股票在底部时,不敢公开说;当它们涨到中途时,不敢大声说;当它们涨到不同寻常的程度时,信心会爆棚,关于它的上涨逻辑也会变得更加坚强。
像防贼一样防机构
市场中没有一种趋势可以永恒,上升趋势不能永恒,下跌趋势也不能永恒,只有波动是永恒的。从过度买入、过度持有到过度卖出间,横跨着股票的危与机。
过度持有是一种静态概念,看F10就行:里面的机构是否很多,他们的合计持股在真实流通股中的比例是否很大?如果是,就说明这只股票已被过度关注,其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只超级“牛皮股”。一只真正的好股票应该是有那么两三家机构,或机构的合计持股比例很低,甚至可能没有专业机构。
而过度买入是一种动态概念,看我们上文提到的判断人多人少的三个标准就行。
股票投资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事,需要拿出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思想。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如何选股?不揣冒昧地说一个案例,给大家一点启发。今年元旦,几乎花了两天时间,选中了一只*ST股票。步骤是:先看月线,要求2014年行情启动前的月线低点也是一轮熊市的最低点,同时月线上只涨了一波,然后又出现了3个月左右的浅回档、窄盘整;二看价位,价格位置与历史最高价比有很大折扣;三看基本面,已全面复苏。然后就对它进行一系列的估值空间和技术空间测算。这只股票从开年第一天按退市整理板的最大委托上限买进,至本周四,已带来15%的收益。
月线的低点就是一轮熊市的低点;只涨了一小波,和历史最高价有很大折扣;窄幅整理已有3个月。这样的股票有很多,如果基本面和估值层面有强大支持,就必定会成为2015年的牛股。
更多选股技巧知识请关注炒股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