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大型基金? 大型基金如何筹集?
无论如何,秤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且有争议的话题。 规模意味着影响。 这意味着您不禁要面对的力量,例如最大的公司和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 似乎没有办法让世界不会被痴迷或追求:它似乎意味着力量和荣耀。 和优点。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规模是创造价值还是破坏价值。
基金行业也很难摆脱这种逻辑。 基金公司正在追求资产规模(AUM)的最大化,并且一只基金也吸引了资金的净流入。 尽管我们一直在提醒甚至警告说资产规模的增长必须注意持有人的利益,但是如果这些“衣食父母”蒙受损失和亏损,管理者只能“不能吃饭和走路”。 对于那些拥有庞大资产的基金,尤其是当基金经理以前缺乏运营如此庞大基金的经验时,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是资产规模的扩大是否影响了基金的业绩。 当然,一些管理人员意识到资产规模的扩大,并主动关闭了基金,这将使他们赢得投资者的赞赏和信托职责的加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许多大型基金的零售特征也非常明显,可以从持有人数量和人均占有率来评估。 在国内市场上,许多大型基金背后是最大的基金持有人群体。 这些基金的表现可能会影响“房子梦”,“汽车梦”,“退休梦”和家庭儿童的“大学梦”等,可以说这些基金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基金业的能力。 创造财富,并与大量持有人的福利密切相关。 为此,我们选择了30支资产规模最大,业绩记录超过两年的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来研究这一在基金行业中不容忽视的股票基金。 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这30只基金的总资产达到了4,454亿元,占同期公共基金行业2.3万亿资产的19%,占比更大。 股票基金总资产。 其中,最大的资产规模是易方达的价值增长组合,资产规模为274亿元,而广发小盘成长型股票的最小资产规模为105亿元。
大型基金如何产生? 观察上述资金,我们认为“增重”的因素可能包括:首先,良好的业绩吸引了净资本流入。 在这些大型基金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具有良好的中长期业绩和稳定的投资风格的基金。 。 这是行业和监管机构希望看到的:积极的反馈机制并非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然后是几年的投资中的资本增值。 截至今年12月16日,两只国内股票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7%,三年年化收益率约为25%,那些也享有从2005年底开始的牛市的基金拥有更多的收益。 有利可图的回报; 有一些更有效的销售。例分红、拆分等持续营销手段来“人工增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基金。
星级和业绩
整体上看上述基金最近两年的风险调整后回报处于同类基金的中游偏上水平,反映这些基金在2008和2009年牛熊转换的大动荡中表现相对稳健。截至12月16日,30只基金的晨星两年评级中,五星的基金4只,四星的10只,三星的12只,两星和一星的分别为3只和1只。从这个角度看,投资表现对资产规模的正面影响相对明显。简单看业绩方面,截至今年11月末的两年回报,有15只基金排在同类的前三分之一,而排在末三分之一的只有3只。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是否会拖累基金业绩?这是一个富有争议、却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流程等有很大的关系。对主动管理股票基金而言,过于庞大的资产规模确实会损害到投资操作的灵活性,考虑到中国基金业的高换手率更是如此。
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无疑是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主动管理的基金更是如此。作为基金的核心掌舵人,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和策略直接影响到投资人的钱袋。就中国这样新兴而年轻的基金业,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优秀基金经理的离去导致绩优基金的陨落。这些大规模基金对基金公司意义重大,我们希望看看基金公司为这些基金安排的掌舵人有什么特点。首先是大部分的基金经理都有着相对丰富的投资经验,部分甚至是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等投研部门的负责人。此外,30只基金中只有6只基金实行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制——似乎和投资者印象中的多基金经理制越来越流行大相径庭,有24只基金或80%实行单基金经理制。这也表明,或者资产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让基金公司扩充基金经理团队,或者是在现有的规模下单个基金经理制依然游刃有余。对照国外的大规模主动型基金,实行单基金经理制的也非常的普遍,这种简单、原始的制度安排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国外在实行多元投资人制度比较典型的也就是美洲基金,但这种管理团队需要有成熟的考核机制作为基础。另外一个让我们关注的也就是国内基金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直接影响了投资团队的稳定。30只基金自成立以来仅有6只基金没有出现基金经理离职。
费率和申购状态
费率在上述基金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也和中国基金业的整体状况相符:同类基金几乎不存在费率差异化竞争。从国外的经验看,有些基金会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主动调低管理费,而一些资产规模小的主动型基金却收取高昂的费率,甚至要比中国的同类高很多。费率扁平化一个原因可能是差异化竞争的缺位,此外还可能和中国自身的市场环境相关。从长期来看费率对基金的业绩影响甚大,在反映到投资者回报方面更是如此,但中国市场暴涨暴跌的特点让投资人更多的关注市场走势和基金的投资团队,这些更多地决定了基金的收益水平,而且市场的大幅波动可以让同类基金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相对成熟市场),费率对收益率的影响比成熟市场要小,特别06年至今的市场走势如此大起大落足以让很多投资者忽视基金的价格。
从申购状态看,处于关闭状态的只有少数几只,大多数基金依然笑迎资金的流入。基金处于开放状态所暗示的信息应该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运作游刃有余而且市场上还有很多投资机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会发现某些信托责任良好、长期业绩优秀的海外基金即使资产规模不大,在基金经理没有发现足够投资机会或者认为市场已经出现泡沫的时候仍然选择关闭基金。但中国市场却让人感到困惑:在上证综指6000点上方的时候很多基金依然大力吸引资金的流入并维持高仓位,也有基金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甚至在2008年熊市的谷底时也没有打开申购。
回顾国外的主动型的大规模基金,前华尔街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此前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只,甚至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是国内大规模基金的学习榜样。如果没有辉煌的业绩,麦哲伦基金不足以成就林奇的传奇;没有其庞大的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当时规模最大的基金),为庞大的持有人群体创造的巨额财富,麦哲伦基金同样不足以成就林奇的传奇。巴菲特曾说他“滚雪球”的秘诀之一在于找一个很长的坡,对于中国基金经理来说,他们所处在的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