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如何干预股市? 政策如何干预股市? 以下股票大本营将向您介绍这些年来的直接政策干预措施德豪润达股吧。
早期的中国股市经常受到直接政策干预。 最典型的是1992年11月的386点。面对六个月内跌幅超过70%的最高决策水平,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此进行了检查,并对股市表示深切关注。 上海证券交易所召集了相关市场参与者,讨论了激活市场的对策。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股市暴涨了三倍,不仅挽回了1,429点的失地,而且还创下了1,558点的历史新高。 g“ 1994年7月的325点,是针对连续18个月下跌72%的调整,有关方面已出台了三项振兴股票市场的主要政策。在随后的7周中,市场飙升了2.23倍。 1996年12月,实行价格上限,将“ T 0”更改为“ T 1”系统,并发表了《人民日报》特别评论员文章,猛烈抨击了股市中的“高投机”浪潮, 使市场连续三个跌停,此后,以抑制投机和控制风险为主题的“ 13枚金牌”不断发行,在1558年之前停止了胡说八道。1999年6月,再次有一篇特别的评论文章 他从《人民日报》上充分肯定并称赞了股市的急剧上涨,并用一个非常有趣的术语来形容当时的市场:上涨的回升,因此很有趣,因为股票的市盈率 当时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1996年12月报纸投机炒作的水平。 次年,相继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负责人基本每月发表一次有利讲话,尤其是在市场有些曲折的时候,更加热情和鼓舞。 最后,它使市场达到2245点,平均市盈率为66倍无回报。 g“总结这4种干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变化。一种是干预措施的性质。干预1386点和325点都是因为股市下跌太多而投资者损失太多。主要考虑因素是股市因素和投资者因素 后两种干预措施主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与股票市场本身无关;第二种是干预方式,前两种直接针对股市,后两种方法间接使用的次数超过一次。
在随后的股票市场管理中,这两个变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自2001年以来,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针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措施,并且干预方法已经越来越面向市场。 有关方面想表达对股市的一些期望和愿望,他们基本上已经打招呼并发表了签字的文章。 股票市场而不是直接干预股票市场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实际上,作为战略投资者,您不仅可以遵循政策,而且还必须保持尽可能一致的方向。 因为该国拥有最强大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所以与政策保持一致就是保持社会资源能力和资源流动最大的方向。 克服困难是成为一个人的良好品质,而不是成为股票的良好品质。 g》
种群应尽可能容易地避难,并应随风使用舵,而不要逆流航行。
尽管并非所有的国家政策都是完美无缺的,但大多数都可以归类为保持同向,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国家治理和发展需要。这话说来有点大,许多人也许并不认同。但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业和投资人士几乎都是顺应国家与社会需要和前途而成功的。包括老摩根,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个金融奇才,但当年他可是美国的民族英雄。他的金融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需要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许多大师都批评投资人买一件衣服尚知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横挑竖拣,买股票却从来不动脑子,但闻风而动、扎堆同行,却是股市上最常见、也最正常不过的现象。
毕竟,股市是一个混沌世界,不是线性世界,靠一个个股票去分析、比较,不仅工程浩繁,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政策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有识之士”的详细解读,具有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最容易成为市场风向标,成为买进与卖出的充足理由。顺风顺水好行船。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2009年来的股市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相信今后会进一步证明。许多人以为,对股市的政策性干预、影响,或者股市对政策的强烈反应只是一种中国特色。其实,每一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对股市做出不同的期待、愿望、态度,并施加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对此,我在2000年12月底,曾发表过一篇《股市政策的来龙去脉》,不妨引述几段—
《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的作者赫伯特?斯坦曾经讲过:政府治理经济的两大主题就是反通胀与反失业(反通缩)。而不管哪届政府,在这一方面都是十足的行动主义者。哪一阶段采取哪种策略,主要看这一阶段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头痛了医头,脚痛了医脚。至于会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对今后影响如何,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碰了鼻子再拐弯的。作为一个投机专家,《专业投机原理》作者维克多?斯波朗迪则从市场角度,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政府在治理经济中会轮流扮演两种角色—有时是手拿唧筒,往气球里打气;有时是拿着刺针,往气球上刺。何时拿唧筒,何时拿刺针,并不取决于市场本身的泡沫大小,而是取决于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如果当务之急是反通胀,即使股市泡沫并不大,也会拿着刺针往气球上刺;如果当务之急是反失业或反通缩,即使气球已经够大,也会拿着唧筒使劲往里打气,直到哪一天发现不对,或者气球自行爆裂为止。我国股市的情况也是如此。1996年前,股市的泡沫并不大,连续三年平均市盈率都在26倍到33倍之间,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通胀,所以股市经常面临的是刺针而不是唧筒。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年底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对市场“高投机风”进行了猛烈抨击。但从去年(1999年)开始,股市泡沫有了显著提高,市场平均市盈率突破50倍,达到自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管理层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转弯。决定这一角色换位的同样也不是股市低迷,而是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已从前几年的反通胀转到了反通缩和反失业上来,而且在这中间还夹着一个中国特色:解决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退出问题。
为完成上述任务,股市泡沫不仅是可以容忍的,而且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打气。这是我股市研究生涯中唯一以政策为主题的评论。评论的最后根据“股市风险客观上已经很大,再加我国经济走出谷底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物价指数告别连续两年多的负增长势头已完全确立”,预言股市政策将出现重大转向,深陷其中的主力将抢在各项监管措施落实之前,制造出局机会。度过了2000年冬天,会有一个小阳春。股市是蓄水池,也是温控器。当宏观经济的当务之急是促增长时,我们需要股市为经济加温;当宏观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抑通胀时,我们需要股市来为经济降温,至少是不再火上浇油;当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我们对股市保持中立。g》根据这三种情况,我们可分别对股市的政策环境予以“ ”、“-”、“0”三种评分。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历了3次变化:开始是保增长;然后是保增长、抑通胀并举;而10月份的加息和11月份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转到以抑通胀为主。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有关专家学者还在喃喃自语要让股市成为储存热钱的池子,我觉得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
更多政策怎样干预股市知识请关注炒股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