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报表网贷123排行。 所有投资者主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取相关信息,新会计准则中有九项具体的会计准则参与了财务报告。 因此,财务报告非常重要,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列报方式。 并学习如何有效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进行决策。 新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采用了“资产负债视图”的核心概念,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时,投资者经常容易出现以下八种误解。
误解之一:注意利润,忽略资产和负债
利润指标一直是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时甚至参考的主要财务指标 。 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视图后,实际上公司的利润不仅取决于收入和成本,还取决于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并且利润包括未实现的损益 。 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利润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波动性和越来越伪造的两个主要特征。 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即未来的获利能力,不应过多地关注没有太多信息内容的综合利润指标。 实际上,净利润指标对决策的作用不如毛利率或营业利润率指标。
此外,大多数投资者习惯于分析一些指标,例如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和上市公司的市盈率。 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也主要是操纵利润和相关指标。
误区二:注意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而忽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
财务的核心是“现金流量为王”。 因此,不仅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非常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而且投资者也非常关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 但是,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时,经常使用净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比较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或者用经营活动和流动负债的净现金流量的比较来分析偿付能力。 从本质上讲,这很难看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例如,一些当前上市的公司可能主要从事制造业或外贸,但它们相对较大的资产是外国投资。 投资可能会成为公司利润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主要来源,而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能是负数,但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可能会非常好。
误区三:注意合并财务报表,忽略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了母公司形成的法人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的结果和当前ldquo;主体”,合并财务报表不反映任何现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母、子公司之间业务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合并范围的影响以及合并抵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很难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误区之四:重视年报、忽视季报
投资者往往重视对上市公司经过审计的半年报和年报的分析,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实质上年报往往掩盖了季度之间的波动,年报往往是较为滞后甚至严重滞后的会计信息,据此决策可能会受严重误导。
误区之五:重视报表数据、忽视数据的质量分析
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往往直接拿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盈利能力、偿付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方面的分析,而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必要的剔除(如对非正常和未实现利润的剔除、对不真实资产和负债的剔除)和处理。一般投资者通常容易忽视对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质量、资产和负债质量、所有者权益质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
误区之六:重视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
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信息,但这些财务信息往往是滞后的、综合性的、静态的会计信息,并且财务报表上即包括历史成本信息还包括公允价值信息,这些会计信息远不足以投资者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甚至全部依据。而我国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过于重视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忽视了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非财务信息包括那些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不一定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投资者如果忽视对上市公司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等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可能就很难对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
误区之七:重视财务报表、忽视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数据是用货币高度概括的结果。因而,如果单纯用总括数据进行分析,就可能无法得到决策有用的信息。而附注是财务报表的必要补充和说明,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忽视了报表附注的分析,尤其是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关联交易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则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比如,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其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假设某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报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000万元,而报表附注里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说明是,其中:600万元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400万元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虽然,这利润表中3000万元都是“浮盈”,但投资性房地产的2400万元“浮盈”是评估的结果,而不是实际价格变动的结果。
误区之八:重视报表数据分析、忽视业务实质的判断
投资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一定要结合上市公司的业务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而不能仅从财务数据得出分析结论。当然,一部分投资者可能由于财务知识的欠缺,对财务数据本身的涵义都并不太了解,更别提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实质分析了。
比如存货数据,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存货数据,其信息含义是大不相同的。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一部分上市公司由于年初为了防通胀而进行了大量采购,而下半年随着市场的萎缩,产品又严重滞销,从而导致构成存货的原材料和库存产品严重偏高。但存货数据较高或很高并不能就此得出该公司经营出现了问题的结论,而一定要结合公司实际、行业情况、所处阶段和采、购、销情况来进行全面分析。公司存货偏高,有些可能是为了囤积获利、有些是供应商集中供货、有些可能是提前采购等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