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或许能让世界摆脱贫困华经网行情新闻。 但历史表明,投资于创新事物的投资者在后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技术更新越快,收入就越难弥补研发、产线升级、市场开拓的成本。
股市牛熊交替,板块轮动是牢不可破的规律。 然而,要掌握它的规律,似乎“难上加难”。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记得上一轮引文的经验教训,而对上一轮引文的经验教训却极其健忘。 这背后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人的心理缺陷是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但难以发现、难以克服。
例如,牛市过后,人们在熊市中仍坚持牛市思维,希望“守云见月”。 低迷时期,人们常听到“经济增长趋势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十年牛市”、“价值投资”、“长线持有”…… 变成熊市思维。 然而,此时熊市已经过去,股市已经复苏。 人们被经济危机和股市崩盘吓坏了,变得谨慎起来,严格遵守“安全边际”和“绝对估值”的规律,从而错失了市场。
板块旋转也是如此。 在上一轮牛市中,价值投资开始流行。 人们纷纷效仿巴菲特买入传统行业的蓝筹股,尤其是非周期性行业、消费类股,如平安、万科、贵州茅台等,必须“长期持有”。 然而,在这一轮行情中,涨幅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这些传统蓝筹股。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以新能源、环保、3G为代表的科技股正在卷土重来,而且随着创业板即将开盘,这一趋势愈演愈烈。
科技股题材丰富。 股价基于想象和“市场梦想率”。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利润; 科技板块联动效应强,“上天”往往有点触动。
股市永远是长线资金和短线热钱都追逐利润的地方。 从长远来看,价值投资可以让你跑赢市场; 短期来看,很少有人能抗拒投机的诱惑。 就连高手也不能幸免。 巴菲特在 1999 年的科技互联网股票泡沫中粉碎了市场,但他的一些股东在 Bossy 游戏中屡屡获胜。 2000年春季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不少股东面对面“吐槽”,质疑“股神”的失误。 尽管巴菲特和芒格反复解释,耐心地低眉细眉阐述自己的想法,但股东们仍然不情愿。 2000年后,巴菲特不禁“吸取教训”,买入微软、亚马逊、泰科等科技股,但他始终保持谨慎态度,要么少量买入,要么投资可转债。 . 巴菲特甚至承认,他有时表现得像个散户投资者。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一方面是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不受外界干扰”基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牢牢把握住了股票的最基本原理。在他看来,边际空间和现金流折现法才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基石。巴菲特对科技股的看法也可谓入木三分。他坚持认为,创新也许能使世界脱离贫困。但历史显示,投资创新事物的投资人,后期都没有以高兴收场。比如,他对汽车、飞机等上一轮工业革命产物的评价——“汽车对美国贡献良多,但对股东的效果(贡献)却相反”;“在飞机工业上的所有股票投资,利润是零”。
技术进步太快的领域是很难赚到钱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领先,即便领先也未必能赚到钱或好景不长。技术更新越快,收入就越是难以弥补研发、生产线升级、市场开拓的成本。除非企业的某项新技术应用广泛且正当其时,能垄断市场很多年而不被突破,尤其是不被颠覆性地突破。
像3G概念、数字电视、基因工程,10年前就曾经被炒上了天,可是至今还看不到有什么实际回报。
笔者第一次经历科技股泡沫就是在10余年前。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股市刚刚结束了一轮传统泡沫,具有代表性的大牛股是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深发展和四川长虹。在股指迅速调整之后,科技股、概念股、重组股逐渐升温。为了跟科技沾上边,上市公司纷纷重组、更名。尤其是清华同方(现名同方股份)上市后受到市场追捧,“高校概念”在随后的两年里可谓红极一时。很多“庄家”都和高校拉关系,制造题材。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纳米概念”又火了一阵子。最终,泡沫灰飞烟灭,人们才发现:A股市场压根儿就没有一家正宗的科技股。
昔日的网络股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新浪、搜狐、网易、百度都在美国上市。如今的新能源股票也是一样,行业排名靠前的太阳能企业都在美国上市,比亚迪也是在香港上市,国内投资者只有望洋兴叹。
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就像初学跳舞一样,当踏错节拍时,人们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如何纠正刚刚过去的上一个节拍,可是舞曲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于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发生了。最好的办法,还是先停下来倾听音乐的节拍,耐心调整自己,踏准下一个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