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文化科技日臻兴盛。这时一前一(yi)后出现了《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两大植物和本草学杰作。朱(zhu)橚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独具一格(ge),告诉人们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wu)代替食品,以度荒(huang)年。该书首开野菜著述(shu)一门,前无古人,影响深(shen)远。从编写的出发点和编写的(de)内容方法来看,都与以前的(de)本草学著作不同,无论是从普及植物学知识,还是(shi)便利民众寻找食物(wu),都具有划时代的重(zhong)要意义。
如今(jin),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温饱问题(ti)基本得到解决,但灾荒并没有远去,理应警钟长鸣。然而,一部专门介绍野菜、用于救(jiu)荒的《救荒本草》,却(que)没有受到重视,被束之高阁。重读《救荒本草(cao)》,了解出版过程,知人论世(shi),评价《救荒本草》,仍然有其现实意义(yi),尤其有助于“让居民望得见山(shan),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文明(ming)目标的实现。
一
《救荒本草》的作者朱(zhu)橚的一生充满了传(chuan)奇色彩,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明(ming)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zu)朱棣的胞弟。他的生母马皇后是历(li)史上一位贤惠的女性,对子(zi)女要求严格,尤其注重对朱橚的管(guan)教。1370年,朱(zhu)橚被册封为吴王,驻守凤阳。随(sui)后,他又被封为周王,1381年(nian)就藩开封,65岁时卒(zu)于开封,葬钧州(禹州)明(ming)山。
朱橚并非长子或太子(zi),加上他有才华和个性强,不太听话(hua),他的父亲朱元(yuan)璋又不怎么喜欢他,所以他的悲剧是与(yu)生俱来的。1389年,朱橚(jiu)擅自离开开封到凤阳去看望生病的(de)岳父。朱元璋闻之龙颜(yan)大怒,以此为借(jie)口,随即将其流放到云南边陲(chui)。据明代李梦阳等人(ren)的碑记和开封人的传说(shuo),明朝开国初期,皇(huang)帝朱元璋还曾派人到开封“铲王气”,拆王府门楼和繁塔,借以(yi)弹压周王。
不久,燕王(wang)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武力政变上台(tai),朱橚恢复爵位,增(zeng)加俸禄,归藩开封(feng)。但好景不长,他再次遭遇手足相残之(zhi)争。好在没有治罪,朱橚主(zhu)动交出护兵,出让利税,表示不顾黄(huang)河一再泛滥发水的(de)危险,在开封安(an)居不变。同时,他一(yi)再给皇帝哥哥示好献(xian)礼,包括上书《救荒本草》,终于换取(qu)一方安宁,了此(ci)坎坷一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sheng),相煎何太急。”只要是(shi)皇室专制,封建接班,这样的悲剧就(jiu)不会有终结。
朱橚(jiu)一生不顺,多遭猜忌掣(che)肘,徒有王子虚名。太祖朱元璋和建(jian)文帝朱允炆,先后两次治朱橚罪(zui),两次将他流放云南。第一次是朱橚(jiu)破坏了规矩,擅离藩地去了凤阳(yang);第二次获罪,罪在藩王的身份和地位危及他人,实属(shu)打击和迫害。轮到永(yong)乐帝朱棣,接到举报(bao),念自己与朱橚是一(yi)母同胞,因兄弟手足情义(yi)而宽宥之。
朱橚就藩开封之初,推行(xing)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ce),兴修水利,减(jian)租减税,发放种子,做了一些有利于发(fa)展生产的好事。当时,黄河在(zai)开封一带反复决(jue)堤,永乐皇帝曾提议他迁藩(fan)洛阳,王府都要开工建设(she)了,他犹豫过,最后(hou)考虑到民生艰难而谢恩婉拒(ju)。
朱橚在政治上(shang)受制于权力斗争和削藩的(de)局限,动辄得咎,很难大有(you)作为。于是,他把自己的才华贡献(xian)于医药、植物、刻书出版和文艺方面,对(dui)宗教也多有贡献。最(zui)有创造性的贡献,是他利用自己的植(zhi)物园为基地,通过(guo)实际观察和实验,组织编著(zhu)和出版了杰出的野菜专著《救荒(huang)本草》。
1389年(nian),因不守皇家规制,私自(zi)从开封到凤阳探望生病(bing)的岳父、开国功臣冯胜,朱橚触怒太(tai)祖,被流放云南。在西南(nan)边疆,他看到当地风俗落后,卫生条件差,传染(ran)病和各种疾病肆虐流行,而各族(zu)群众普遍缺医少(shao)药,于是,就组织周王(wang)府和他随行的医官李恒等(deng)人,编写了具有“家藏应(ying)效”、方便实用的《袖珍(zhen)方》施舍民间。通过在云(yun)南的医药卫生实(shi)践,朱橚发现医术、药方(fang)大有可为。流放结束回到开封之后,他又开始进行编写《普济(ji)方》的大量工作。
朱橚信佛礼佛,出资(zi)维修开封铁塔和繁(fan)塔,在开封和修(xiu)武等地,对河南多座寺庙均有施舍供(gong)奉。
周王府充分利用(yong)和弘扬了开封的(de)雕刻版画艺术,刻书(shu)印书的技术相当完(wan)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明朝卷(juan),评价《普济方》是明藩(fan)刻本的代表作。
朱橚还能辞赋,作有《元宫词》百首,又名《元宫词百(bai)首》,类如《竹(zhu)枝词》,专记风俗故事100。
二
1981年春的一(yi)天,注定要石破天惊。这天,开封市园林部门在清理(li)龙亭前潘家湖底淤(yu)泥时,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fu)的部分遗迹,从而拉开了明周王(wang)府遗址考古的序幕。
据史料记(ji)载,开封在明代(dai)为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及其后裔之封地,所建府第为周王(wang)府,始建于1378年。周(zhou)王府是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坐北朝南,它由内(紫禁城(cheng))、外(萧墙)两(liang)座城垣组成。萧墙(qiang)“高两丈许,蜈蚣木镇压,上(shang)覆琉璃瓦”,周围九(jiu)里十三步,“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men),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men)”。据说规模比宋皇(huang)宫大了将近一倍,是(shi)藩王中最宏伟的王府,俨然就(jiu)是一座皇宫。
考古发掘表明,周王府(fu)紫禁城的地面在湖底(di)地面下1.5米~2米处,大多用青(qing)砖铺地,而重要的位置如有些房基门前(qian)则用青石条铺地。考古(gu)人员共清理出房基12座、花坛两(liang)座、排水沟两条。所清理出的房基均为高台建筑,有(you)的台基高出当时地面1.6米。
从(cong)考古发掘来看,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和(he)宋皇城北墙是相互叠压在一起的,这就(jiu)证实了紫禁城在宋(song)皇宫旧基上建造而成的记载(zai)的可靠性。除了(le)“城摞城”现象外(wai),还在今午朝门石狮子以下(xia)约4米深处,探(tan)到了明周王府紫禁城的南门端礼(li)门遗址。接着,紫禁城(cheng)的东门礼仁门和北门承智门两(liang)处遗址也被探到。
周(zhou)王在诸藩中气派大,遭皇(huang)室和皇权不满。朱元(yuan)璋觉得开封王气(qi)太盛,便发兵到开封来“铲王气”。他们将周王府的银安(an)殿拆除,把唱更楼和尊(zun)义门拆掉,东华门禁开。周王军(jun)权被削,但仍保持封号(hao),前后在这座王府里世袭相(xiang)传了11代,历时265年。直到李自成的起义军(jun)第三次围攻开封,困守(shou)孤城的周王密令官军(jun)扒黄河用水淹起义军,不料水入开封(feng)城里,全城毁于一(yi)旦。1981年,在龙(long)亭湖里发掘到周王府部分遗址,全是断垣残壁,可见当年水(shui)淹之猛。
在龙亭公(gong)园后边的“五岳真形碑”亭旁边(bian),原有1987年所建的“开封造型植物园”,现在已经拆除。经文物勘探所证,此(ci)处正是当年周王府“龙窝”所在。据明《如(ru)梦录》记载,明朝王府花园的“龙窝”,园内尽是木香、木樨(xi)、月季、宝相等花木,茨松结成(cheng)楼宇,木香搭就亭棚,松狮、柏鹤迎风(feng)而动、张口展翅,活(huo)泼如生。1391年年底,周王开辟“龙窝”,在内(nei)府建植物园,通过亲自观(guan)察,编出《救荒本草》。com
三
朱橚一生诸多事(shi)业中,最有创意、最有价值者,当属(shu)《救荒本草》一书的编印(yin)。
《救荒(huang)本草》全书两卷,共收(shou)录食用植物414种,其中来源历(li)代本草旧有者138种,新增276种(zhong),新增部分约占总数的近2/3。书分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部,20种;菜部,46种。
朱橚作为一(yi)个皇族子弟,没有像他(ta)的哥哥朱棣那样,为了取得(de)皇权兴兵杀戮,而是(shi)潜心研究医药,并且为了帮助穷苦(ku)百姓能够寻找食物度过灾荒而著(zhu)书立说,其用心良苦,实在难得。后来(lai)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徐光启在《农政全(quan)书》中都收入了《救荒本草》的内容。
朱橚没有野外考察的自(zi)由,“非特旨不得出城”。因此,周(zhou)王府的“龙窝”植物园专门用于(yu)种植野生植物,供他观察记录。朱橚培(pei)养的野生植物四(si)五百种,大多是靠门(men)人从河南各地寻找移植(zhi)而来的。有的植物并不产(chan)于河南,显然是他游历和放逐中认(ren)识而特地保留的(de)。他派人四处采集野生植物(wu)的行动,还曾惊动了永乐皇帝(di),为此遭到训斥。
《救荒本草》对植物的描述来自(zi)直接的观察,不作繁琐的考证,只用简(jian)洁通俗的语言将植物(wu)形态等表述出来。朱橚直接用资源调(diao)查的方法,以开辟植物园为(wei)工作基地,在栽培实(shi)验的基础上,辨别和总结出每一(yi)种野生植物的功能和(he)作用,最为接近现代科学的(de)研究方法。书中虽(sui)然也分别提及每种野生植(zhi)物的药用疗效,但药用并非重(zhong)点,主旨在于救荒救(jiu)饥,为度灾荒的黎(li)民百姓提供代食品,助人于(yu)乱世中活命自保。
《救荒本草》的突(tu)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每种植(zhi)物都配以精确美观的版画插(cha)图,将实用性与艺术(shu)性融为一体,开创(chuang)了民族植物学著述的新天(tian)地和新水平。明代开封(feng)的读书人李濂到山西做官(guan),他将朱橚于开封刊刻的《救荒(huang)本草》初本带到太原,于嘉靖年(nian)间重刻,并为之作(zuo)序。他在《重刻〈救荒本草〉序》中说:“是书有图有(you)说,图以肖其形,说以著其用。首(shou)言产生之壤,同异之名(ming),次言寒热之性,甘苦之味;终言淘浸烹煮蒸晒之(zhi)法。……或遇荒岁,按图而求(qiu)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cai)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功于生(sheng)民大矣。”
朱橚(jiu)在编著《救荒本草》时,为什么描述一种植物要(yao)配一幅插图呢?这种做法,完全是(shi)为读者着想。《救荒本草》的读者对(dui)象是城乡老百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di)。所以,书中语(yu)言尽量简练、通(tong)俗明白,甚至还使用当时(shi)民间流行的简化字。突出植物(wu)图画的精准和栩栩如生,求其直观、可分辨。用现在的话说,这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朱橚作为一位封建社(she)会的王子,能够(gou)做到这一步,实在是不简单(dan)。
《救荒本草》的开创(chuang)性,表现在填补学术研究(jiu)空白方面,它以野生(sheng)植物为对象,专说可以食用的植(zhi)物——野菜,而且目的是用于(yu)救荒和救饥。尤(you)其是植物插图,《救荒本草》可以说是(shi)现代植物图谱的滥觞。
17世(shi)纪后期,《救荒本(ben)草》传到了日本(ben)。它图文并茂、实用通俗、占有第一(yi)手资料切实可靠的(de)特点,受到了习惯学(xue)习中国本草学著作的日本学者的(de)青睐。受朱橚著述的影响和引导,日本学者不仅翻译和考订《救荒(huang)本草》原著,而且学习他的方法,出版(ban)了《救荒植物数十种》、《救(jiu)荒略》、《荒年食量志》等(deng)书。
俄国、美国和欧(ou)洲的有关学者,对《救荒本草》也分别予以很高的评价,他们(men)认为朱橚的植物园是(shi)中世纪的杰出成就。李约瑟认为朱橚(jiu)和他的工作班子(zi),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yi)领域的开拓和贡献。他说,朱橚(jiu)既是一个伟大的(de)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zhe)。他们还羡慕《救荒本草》的插(cha)图。美国科学史学者萨顿说(shuo):“了解中国艺(yi)术家优秀的传统,就不难(nan)理解《救荒本草(cao)》插图的极端精(jing)美。”英国药物学家尹思(si)博则把雁来红、马齿苋(wan)等10幅原图引入他著(zhu)的《〈救荒本草〉所列的饥(ji)荒食物》里。
如需参与古籍(ji)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